国家气候中心10月22日最新消息,今年7月以来,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持续下降,预计10月进入拉尼娜状态,并于冬季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。
从历史数据来看,拉尼娜年我国冬季中东部地区气温往往偏低。10月20日,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。会议指出,确保人民群众特别是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是党中央、国务院的明确要求。
据预测,今年冬季北方等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,可能出现极端天气。
拉尼娜对全球以及我国气候有何影响?
拉尼娜是西班牙语“LaNia”——“小女孩,圣女”的意思。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中、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出现大范围偏冷、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冷水现象。
从全球影响来看,多数拉尼娜事件发生时,南美沿岸附近地区降水减少,而印度尼西亚、澳大利亚东部则降水增多;非洲中部、美国东南部等地常发生干旱,巴西东北部、印度和非洲南部等地则容易出现洪涝。
很多人对2008年我国南方的雪灾记忆犹新。不过,南方多地出现大到暴雪可以说是小概率的极端灾害性事件,并不代表每次发生拉尼娜事件都会出现大范围雪灾。而且拉尼娜现象又分为“弱,中等,强”,不同等级的拉尼娜现象,对我国冬季气温的影响也有所不同。
那么,今年冬天气温将偏低吗?
通过分析1951年以来历史上15次拉尼娜事件发现,有10个拉尼娜年我国冬季气温偏低,5个拉尼娜年我国冬季气温偏高。也就是说,不是每个拉尼娜年的冬季平均气温都偏低;出现拉尼娜事件以后,我国冬季偏冷的概率确实更大一些,约是偏暖概率的两倍。
根据目前的预测,今年秋冬季出现拉尼娜事件几乎已成定局。但也需特别指出,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,影响我国冬季气候的因素更加复杂,除了拉尼娜事件外,还有北极海冰融化、欧亚积雪变化以及其他海域的海温异常等因素影响。
拉尼娜对粮食生产的影响
今年以来全球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,而极端天气造成的减产,往往是农产品在种植阶段最为担忧的一个因素。
拉尼娜现象积聚农产品减产的潜在风险。一般而言,拉尼娜现象会使地区气候特征变得更加明显,即干旱地区更加干旱,严寒地区更加严寒,雨带地区雨水更多,因此夏季的水稻、玉米,冬季的小麦、甘蔗等多个农产品可能在拉尼娜现象中因异常天气而减产。
从以往来看,拉尼娜现象期间,农业板块涨幅十分明显。回溯历史,在2007.08-2008.05、2010.06-2011.05这两次中等规模的拉尼娜现象期间,农林牧渔指数均有大幅上涨,2017年11月1日-2008年2月29日,该指数上涨18.89%;2010年7月1日-2010年12月31日,涨幅高达48.20%。
图:2007年8月1日-2011年5月农林牧渔指数走势
对于我国冬小麦而言,今年晋冀鲁豫陕5省麦播期严重推迟,河北南部、山西南部、河南北部、陕西关中等地部分地区甚至很可能错过冬小麦最晚播期。而当前拉尼娜事件正在形成,由于今年晚播面积大、弱苗比例高,大部分地区小麦苗小根浅,很难形成冬前壮苗,加之植株养分积累少,抵御低温冻害能力下降,对明年的小麦产量预期将造成一定影响。
玉米方面,我国玉米种植区主要集中在黄淮海及东北地区,受拉尼娜现象影响较小。此外,拉尼娜对玉米价格会产生较大影响,强度较大的拉尼娜现象均会带来玉米价格的大幅上涨,而且涨价与拉尼娜现象同步结束。
事实上,拉尼娜往往对大豆的种植和单产有较大影响。南美大豆单产大概率会同比下滑,美豆价格也随着拉尼娜现象的出现而上涨。从近20年出现拉尼娜的年份来看,阿根廷产量受到的冲击更明显,产量绝对量下滑900万—1780万吨。但国内大豆减产与拉尼娜现象并无明显逻辑关系。
来源:国家气候中心、期货日报等